
新闻中心
NEWS
一、项目基本情况
新邵县畔田锰矿弃渣场地位于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畔田社区一处乡村道路南侧附近低洼处,地块中心经纬度为东经111°28′21.78″,北纬27°20′11.78″。根据湖南中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出具的《新邵县酿溪镇畔田社区历史遗留废渣项目初步勘察报告》可知,本次调查区域内共有遗留废渣堆一处,废渣堆体总面积约为10237.5m2,废渣总量约为60955.2m3。在对当地居民调查走访中了解到,该遗留废渣堆场原为国营第七零三厂暂借的弃渣区域,用于倾倒废弃电解锰和电解二氧化锰渣,倾倒时间约为二三十年前。国营第七零三厂关闭后,遗留废渣弃置在原地没有得到转运或处置,渣堆未建渗滤液收集与处置系统、周边截洪沟及雨水拦截系统等,废渣随地表径流直接影响渣堆下游农田土壤与地表水体。
由于当地村民多次反映项目周边农作物收成不好,水质较差,河流水体发黑,为了切实解决当地村民的这些难题,新邵县人民政府于2022年7月委托湖南云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新邵县畔田锰矿弃渣场地进行环境状况调查。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1998)、《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298-2019)等规范要求,我司组织技术人员对调查区域情况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又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及采样分析,最终编制形成了《新邵县酿溪镇畔田社区历史遗留废渣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为后续该场地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论
新邵县畔田锰矿弃渣场地位于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畔田社区一处乡村道路南侧附近低洼处,遗留有1处废渣堆,渣堆总面积为10237.5m2,废渣总量为60955.2m3,均为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1)经废渣酸浸结果分析可知,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废渣均不属于危险废物。
(2)经废渣水浸结果分析可知,废渣水浸液中的锰和氨氮不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属于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根据渣堆下次土壤检测结果可知,渣堆下层土壤中锰含量较高,样品中锰最低含量为445mg/kg,最高含量为2.86×104 mg/kg,与背景点土壤相比,渣堆下层中锰含量明显偏高,最高可达到背景点土壤样品的312倍;同时渣堆下层土壤中镉含量也普遍高于背景点,最高可达背景点土壤样品的21倍。
(4)根据周边农田土壤检测结果,本次下游农田土壤样品中存在镉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中的风险筛选值,农田样品镉的最大超标倍数为6.2倍,且镉含量明显高于背景点土壤样品,最高可达背景点土壤样品的5.2倍。与背景点土壤样品相比,下游农田土壤样品中的锰含量非常高,尤其是直接位于废渣堆存区域下游点150m范围内的样品,其锰含量分别普遍高达上千,远高于背景点91.7mg/kg。介于农田周边无其他污染源,唯一可能得污染源为本次调查区域废渣,且上游废渣在长期雨水冲刷作用下,部分废渣被冲刷至下游沟渠及农田中;由此可知,废渣中的锰、镉等污染因子经长期的淋溶、冲刷等已经迁移到下游农田中,影响了下游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5)根据周边地表水检测结果可知,项目区域下游的地表水存在锰和氨氮超标的现象,其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24倍和0.33倍,表明废渣中的锰和氨氮随着地表径流迁移进入了周边地表水体,调查区域内废渣已经明显影响到了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
(6)渣堆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综上可知,本次调查区域内遗留锰渣均为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超标因子为锰。调查区域内废渣通过降雨淋溶、冲刷、农田灌溉以及扬尘等污染途径对周边耕地、地表水等造成了明显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锰和镉。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污染程度将会不断加重,生态环境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废渣实施治理,阻隔废渣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途径已是迫在眉睫。
(7)新邵县畔田锰矿弃渣场地需治理总废渣量为60955.2m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云海大道289号新九方环保产业研发基地T5云天检测楼